第166章 炎黄协会

;身为洞悉历史走向的穿越者,弘历比谁都清楚,传教士们绝非仅为布道而来——办学授业、悬壶济世的外衣下,是刺探国情、收揽人心的算计,山川地理、民俗物产,皆成其密报内容。

  然而大清盛世表象下,科技制度已显颓势。传教士携来的算学精要、天文奥秘,恰是破局之钥。

  小主,

  此前弘历开埠却不禁传教,正是要以西方新知为刃,劈开蒙昧枷锁,在市井烟火里厚植新政的生长沃土,为革新铺就康庄坦途。

  弘历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轻叩扶手,沉吟道:"朕开放口岸,意在广纳西学、启迪民智。

  西洋教堂借行医授课之便,确让百姓接触到算学、医术等新知,此乃善举。"

  弘历眸光微凝,话音陡然沉下。

  "若借传教之名,禁我子民行祭祖之礼、坏千年礼法纲常,便是触了底线。 ”

  礼部尚书杨名时连忙跪地:"皇上!如今清华、北大等新学学堂相继而立,每年毕业学子上千。我中华莘莘学子聪慧勤勉,足以研习传播新学。

  洋教以天堂地狱为饵,借施药义诊收买人心,更借教案干涉词讼。

  如今竟妄图禁绝祭祖,此乃亡我华夏衣冠、乱我人伦纲常!

  臣恳请立即重申雍正朝禁教令,将传教士尽数驱逐!"

  首批留英学子,北京大学教员吴淑度叩首陈言。

  "臣在英研习神学数载,深知宗教实为凝聚民心、塑造共识之重器,若强行禁教,恐激起反弹。

  依臣愚见,不如另辟蹊径——皇上可知,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所藏《马可·波罗游记》,西洋学者在边角批注满是对我华夏造纸术的赞叹?"

  言罢,吴淑度徐徐展开一卷泛黄帛画,燧人氏持火划破混沌的图腾在摇曳烛光中熠熠生辉。

  "传教士宣扬亚当夏娃的创世传说,我华夏早有盘古开天辟地的壮阔神话。

  他们传颂诺亚方舟的救世故事,我们更有大禹疏浚九河的不朽史诗。

  臣以为这些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文明密码,才是抵御异教最坚固的精神铠甲。"

  弘历目光灼灼,轻抚龙椅扶手,他早有以中华文明重塑精神纽带之意,只是忌惮宗教对朝政的潜在威胁。

  此刻吴淑度之言正合心意——或许该筹建一个官方组织,以文化传承为纲,既弱化宗教色彩,又能培育全民共同价值观,即便山河破碎,文明火种亦能绵延不绝。

  弘历负手而立,眸光深邃如渊,方徐徐开口:"吴爱卿所言,恰中要害。

  观夫华夏千年,佛教自天竺东渐,与儒道交融成三教鼎立。

  伊斯兰教随丝路入华,于回疆生根。

  本土道教更承黄老之学,绵延千载。

  即便是明末传入之天主教,也曾短暂栖身。

  此等宗教能跨越山海、穿透岁月,皆因暗合人性对精神归处之求索。"

  弘历踱步至舆图前,指尖划过广袤疆域:"如今民间信仰庞杂——北地多崇关公武圣,江南奉祀妈祖海神,蒙藏尊奉达赖班禅,回部恪守清真教义,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如散沙难聚。

  长此以往,非但难以凝聚人心,更恐为外敌所乘,借信仰分歧动摇国本。"

  "治水需因势利导,治心更当如此。"弘历转身时神色凝重。

  "朕意不在禁绝某教,而在重塑文明主体性。

  昔年佛教汉化,方有禅宗兴盛。

  伊斯兰教入乡随俗,方得扎根中原。

  今亦当以中华文明为根,熔铸各教精华,打造贯通满汉蒙回藏、超越教派之共同精神图腾。

  唯有让百姓在盘古开天、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找到文化共鸣,在孔孟之道、老庄哲学里觅得精神依归,方能筑起抵御文化入侵的长城。"

  吴淑度听得热血沸腾,重重叩首:"皇上以文明治心之策,既承千年道统,又应时代变局,实乃长治久安之根本!”

  一旁的杨名时亦心领神会,旋即明悟皇上深意:此乃欲筹建官方信仰规制体系,以整顿民间信仰纷杂之态,重塑天下精神秩序。

  弘历神色凝重,掷地有声:"朕意已决!即刻设立'炎黄协会',以'传承华夏文明,凝聚中华民族'为宗旨。

  朕亲任会长,统筹全局。各省府州县遍设分会,遴选德高望重、赤诚爱国之士掌理。

  虽无实职,但享朝廷特殊津贴,入会者须经多重核验,确保立场坚定、守道不移。"

  弘历转向吴淑度时,语气转为殷切:"吴爱卿掌教北大,深通中西文明。

  速率校内鸿儒,梳理华夏文明脉络——从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启智,到炎黄结盟熔铸族魂,再至大禹治水、神农济世、燧人取火。

  将创世传说与英雄史诗编撰成典,彰显我文明开拓创新之伟力与千年传承之厚重。"

  吴淑度闻言,伏地叩首,额头触地良久方起:"臣蒙圣上重托,定率北大群贤夙兴夜寐,考据典籍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