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黛玉焚稿数据自毁:《葬花吟》变成“悲伤蛙”BGM

“文化价值权重”,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公平的传播机会。

  在MIT的媒体实验室,一场关于“技术与文化”的辩论正在进行。林羽作为特邀嘉宾指出:“我们不能用技术的逻辑取代文化的逻辑。就像当年印刷术没有杀死诗歌,短视频也不应成为文化的粉碎机。关键在于建立技术与文化的对话机制。”

  行业内兴起“文化算法”研究热潮,学者们尝试将《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转化为AI创作的约束条件,用《二十四诗品》的美学体系训练推荐算法。某区块链项目甚至推出“文化挖矿”机制,用户传播优质文化内容可获得通证奖励,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第十一节 新征程的开启

  三个月后,林羽团队接到新的任务——修复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数字残卷。在飞往开罗的量子飞机上,苏婉儿看着舷窗外的云层,突然轻笑出声:“还记得‘葬花吟’危机时,有人说我们是‘数字消防员’吗?”林羽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那我们就做最好的消防员。但下次,我们要在火灾发生前装好报警器。”

  团队在开罗建立了新的实验室,门口的全息屏上滚动着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敦煌壁画、婆罗浮屠、《格萨尔王传》……阿凯正在调试新研发的“文化防火墙”,它融合了情感语义识别、区块链不可篡改和量子加密技术,被命名为“女娲2.0”。

  当第一束激光扫描亚历山大图书馆残卷时,林羽收到一条匿名信息:“下一个目标,《吉尔伽美什史诗》NFT。”他嘴角微扬,在虚拟键盘上敲下回复:“欢迎挑战。”窗外,尼罗河的夕阳将沙漠染成金色,元宇宙的星空下,无数文化遗产的数字灯塔正在次第点亮,照亮人类文明的漫漫长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