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学员偷录 “劝学” 语录

/>   苏衍之拿起书案上另一份字帖,正是李墨临摹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迹略显稚嫩拘谨,笔画间的气韵尚显生涩,但每一笔都看得出发了狠力,透着一股子笨拙的执着。他指着其中几处结构略显松散的字,声音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习字如修身,先求其‘正’。你看此字间架,”他用指尖虚点着字帖,“‘宫’字上窄下宽,如人立危檐,根基不稳,气便散了。”

  李墨猛地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惶惑和急切:“先生,学生愚钝,临摹欧阳率更法帖已有月余,日夜不敢懈怠,然总觉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形似尚难,神似更是遥不可及,学生……学生是否天资不足?” 他脸颊微红,声音里带着浓浓的不甘和沮丧。

  苏衍之看着眼前这张年轻而焦虑的脸庞,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功名路上挣扎前行的灵魂。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你临帖时,心中所想为何?”

  李墨一愣,老实回答:“学生……只想写得和帖上一般无二。”

  苏衍之微微摇头,提起案头自己的笔,铺开一张素白的宣纸,并未去看字帖,手腕悬空,笔锋落下,动作沉稳而流畅。墨色在纸上游走,一个筋骨遒劲、结构端严的“宫”字跃然纸上。这字并非对欧阳询的亦步亦趋,而是汲取了其挺拔险峻的骨架,笔意间却多了几分宽博沉稳的气度。

  “此乃吾所书。”苏衍之放下笔,将纸推到李墨面前,“欧阳公之字,险劲如刀,锋芒毕露。然其根基,仍是篆隶之正,汉碑之骨。习其字,非仅摹其点画锋芒,更要溯其本源,明其为何如此。得其筋骨,立其根本,再融入己意,方为‘创’。若只一味求‘像’,如邯郸学步,终失其本。形似,是入门砖;神似,需筋骨撑;而创,需灵魂引路。三者不可废。”

  他停顿片刻,目光如古井深潭,望向窗外纷扬的细雪,也望向眼前这懵懂而渴望的少年,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习艺如习字,需先临帖,再创作。临的是古人的筋骨,创的是今人的灵魂。无筋骨之‘临’,如浮萍无根;无灵魂之‘创’,如泥塑木雕。此理,放之翰墨文章,放之为人处世,乃至……放之天下诸艺,皆通。”

  李墨怔怔地看着书案上那个墨迹淋漓的“宫”字,又抬头望向先生沉静的面容和深邃的眼眸。先生的话语,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起初只是涟漪,继而掀起无声的巨浪。那“筋骨”与“灵魂”的论断,像一把钥匙,骤然打开了他习字以来始终混沌困顿的那扇门。窗外的风雪声似乎远去了,阁内炭火的毕剥声也沉寂下来,唯有先生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震荡不息。

  “无筋骨之临,如浮萍无根;无灵魂之创,如泥塑木雕……”他喃喃地重复着,眼中那层惶惑的迷雾渐渐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光芒所取代,攥紧的手指也慢慢松开,指尖因之前的用力留下深深的红痕。

  经纪人王海几乎是撞开了苏明远公寓的门,他手里挥舞着平板电脑,屏幕亮得刺眼,上面全是关于“劝学语录”的数据分析图和爆炸性增长的社交媒体截图。他的脸因为激动和奔跑涨得通红,说话像连珠炮:

  “哥!苏哥!爆了!彻底爆了!你听听这数据!”王海的声音带着破音,手指狠狠戳着屏幕,“热搜霸榜前三!话题阅读量一小时破三亿!还在疯涨!‘劝学语录’这词条,简直成了年度文化现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国民度!苏哥,你这是坐着火箭窜升国民度啊!多少品牌方电话都打爆了!高奢代言、文化推广大使……排着队等咱们翻牌子呢!”

  苏明远正坐在窗边的单人沙发里,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古文观止》,闻言只是淡淡抬眼,视线掠过王海兴奋得有些扭曲的脸,又落回书页上,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边缘,仿佛在触摸某种遥远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哦?是么。”他的回应平淡得近乎敷衍。

  王海被他这盆冷水浇得一愣,随即音量又拔高了几分:“哥!我的亲哥!您这反应也太平静了吧?这泼天的富贵!这顶流的位置!别人做梦都不敢想啊!”他几步冲到苏明远面前,把平板几乎怼到他鼻子底下,“你看这评论!网友都说你是‘娱乐圈最后的文化担当’,‘穿越时空的国子监祭酒’!这人设,稳了!太稳了!咱们得趁热打铁,赶紧安排几场有深度的访谈,把‘文化导师’这块金字招牌彻底立起来……”

  “人设?”苏明远终于合上了手中的书,发出一声轻微的“啪”响。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王海,那眼神里没有得意,也没有被巨大流量冲击的慌乱,只有一种沉淀已久的了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海子,”他声音依旧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你方才说‘人设需以真实为基’那段话,也被传出去了?”

  王海忙不迭点头:“对对对!传疯了!网友都夸您清醒通透,直指娱乐圈乱象核心!哥,您这金句储备简直无敌了!”

  苏明远唇角微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带着几分看透世情的淡然:“那你觉得,我现在若按你所说,去刻意‘立’那‘文化导师’的人设,与我话中所斥责的‘舞弊’,又有何本质区别?”

  王海被他问得噎住了,张着嘴,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兴奋的潮水瞬间退去,只留下一点尴尬的泡沫挂在脸上。他挠了挠头,讪讪道:“哥,话是这么说……可、可这机会千载难逢啊……”

  “心不正,名愈显,祸愈速。”苏明远缓缓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城市的钢铁森林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他的背影挺拔而孤直,像一株历经风雨的古松。“古人诚不我欺。”

  就在这时,苏明远放在茶几上的私人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个陌生的固定电话号码,归属地显示是邻省。他走过去,略一沉吟,按下了接听键。

  “您好,请问是苏明远先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带着一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温和与庄重。

  “我是,您哪位?”苏明远应道。

  “苏先生您好!冒昧打扰了!我是青州市第一中学的校长,陈树仁。”对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激动和敬意,“您在网上流传的那些关于学习、关于做人、关于艺德的言论,我们全校师生都认真拜读了!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啊!尤其是您那句‘习艺如习字,需先临帖,再创作——临的是古人的筋骨,创的是今人的灵魂’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