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血肉为碑

我们进行更直观的比对!”

  一位头发银白、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上前,戴着白手套,手里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和一台连接着大屏幕的高清显微摄像机。演播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呼吸都屏住了,目光在苏明远的后颈和金册之间来回逡巡。

  张老的动作严谨而专注。他先用肉眼仔细对比,然后示意苏明远微微低头,将高清显微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他后颈的胎记。巨大的环形屏幕上,瞬间清晰地投射出那片青灰色印记的微观世界!皮肤的纹理,胎记颜色的深浅过渡,每一道回旋的云纹,每一笔曲折的雷纹,都纤毫毕现!

  接着,镜头切换,聚焦在金册上那片微缩的、却同样精妙绝伦的云雷纹饰上。金箔的质感,錾刻刀痕的走向,在超高倍率下同样清晰无比。

  张老拿着放大镜,目光锐利如鹰隼,在两块屏幕间反复移动、比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演播厅里静得只剩下设备运转的低鸣和人们压抑的呼吸声。主持人和观众都紧张地等待着权威的宣判。

  突然,张老的动作停住了。他凑近金册的屏幕,眉头紧紧锁起,脸上露出极度困惑和难以置信的神色。他反复调整着放大镜的角度,又猛地看向苏明远后颈胎记的特写屏幕,嘴唇微微翕动,似乎在无声地数着什么。

  “不对……这不可能……”张老喃喃自语,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全场。

  主持人急忙问道:“张老,您发现了什么?”

  张老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震惊和学术探究的狂热,他指着大屏幕,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大家看!看这里!金册上的云雷纹,按照规制,中心主回纹应由九九八十一道勾连云纹组成,象征《周易》九九归一,大道圆满!这是庆朝状元金册独一无二的标识!”

  镜头立刻拉近金册的特定区域。果然,那繁复的纹路核心,细微的线条层层叠叠。

  “但是!”张老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发现惊天秘密的激动,“你们仔细数!仔细看金册这里!核心区域的勾连云纹,实际只有……八十道!在最内层,靠近‘承天’符眼的位置,少了一道!一道极其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纹路被刻意修改、抹平了!手法极其高明,若非今日借助这高清显微设备与活体印记对照,几乎无法察觉!”

  全场哗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从金册转向了舞台中央的苏明远,聚焦在他那片裸露在灯光下的、青灰色的胎记上!高清镜头忠实地捕捉着它——那核心区域的勾连云纹,层层叠叠,清晰、完整、圆融无缺!

  不多不少,正好九九八十一道!

  死寂。绝对的死寂笼罩了整个演播大厅。连呼吸声都消失了。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一边是金册上那被抹去一道、显得残缺而诡异的八十道云纹,一边是苏明远后颈上那浑然天成、圆满无缺的八十一道血肉烙印!冰冷的金属与温热的肌肤,跨越三百年时空,在这刺目的灯光下,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对质!

  苏明远缓缓转过身,面向观众,面向镜头。他的脸上没有震惊,只有一种深沉的、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的悲悯与了然。演播厅顶棚无数盏聚光灯的光芒落在他身上,将他孤挺的身影拉得极长,如同矗立在历史迷雾中的一座石碑。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响起,不高亢,却带着一种洞穿时空的平静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心底:

  “张老慧眼如炬,所言非虚。”他微微侧首,目光仿佛穿透了演播厅的屋顶,望向某个遥远而黑暗的角落,“此非金册铸造之疏漏,亦非岁月侵蚀之残缺。此乃……往生司,篡改历史,抹杀存在的铁证!”

  “嗡——”观众席瞬间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呼!

  苏明远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如同出鞘的古剑,直刺人心:“他们以为,抹去一道金册上的刻痕,便能抹杀一个状元的存在;他们以为,篡改冰冷的史册,便能斩断一个灵魂的传承。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小主,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金石撞击般的铿锵,响彻整个空间:

  “真正的印记,不在金箔之上,不在竹帛之间!”他猛地抬手,指尖重重地点在自己的后心,点在那片烙印着云雷纹的血肉之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目光如炬,扫过全场,扫过镜头,仿佛在向整个世界宣告:

  “真正的印记,在此!在血脉奔流之处!在心跳搏动之所!在魂魄不灭之地!纵使金册蒙尘,史笔如刀,纵使往生司穷尽阴诡,此心此魂,承天之命,载物之责——永世不磨!”

  字字千钧!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一个听众的灵魂深处!演播厅里,无数观众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眶瞬间通红!那残缺的金册,那圆满的胎记,那穿越三百年阴谋与追杀仍傲然挺立的身影,构成了一幅震撼灵魂的图景!

  “往生司能抹去一道刻痕,”苏明远的声音低沉下来,却带着更强大的穿透力,如同大地的回响,“却抹不去人心所向,抹不去天地正气!他们篡改得了死物,却篡改不了……”

  他停顿了一瞬,目光投向那静静躺在展示台上的庆朝状元金册,又缓缓移开,仿佛穿透了它,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然后,他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

  他微微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再无外物,只有一片澄澈的星空。他没有看提词器,没有看任何人,只是挺直了脊梁,如同三百年前立于金銮殿上,面对九五之尊和衮衮诸公。

  清朗、沉稳、带着金石玉振之韵的声音,从他口中流淌而出,清晰地回荡在演播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臣苏明远,谨对:伏惟陛下膺乾御宇,总揽英豪……夫治道之本,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水旱何以弭?盗贼何以息?边陲何以宁?……”

  《庆隆十三年殿试策论》!

  那篇早已湮灭于历史尘埃、只存在于他记忆最深处的锦绣文章,那篇凝聚了他毕生所学、承载着治国安邦宏愿的肺腑之言,一字一句,穿越了三百年的漫长时光,在这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