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明日黄花

  新平城外,护城河不远,高楷勒马伫立,遥望城池上空,忽见一缕红光飘来,汇入大鼎,不由笑道。

  “传令,全军将士汇聚于南门,无需强攻,自有人开门投降。”

  众文武大吃一惊:“主上如何得知?”

  高楷笑问:“唐检,你可知邠州刺史为何人?”

  唐检不假思索:“此人名为杜御,出身关中士族——京兆杜氏。”

  关中士族,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世代簪缨,屡受重用,高官不迭,已然成为门阀。

  于名声上,只比五姓七望稍逊一筹,但在关中大地,掌控长安这政治中心,实际权利不遑多让。

  杨烨恍然:“世家大族实行分篮之计,绝不会把全族押在一人身上,必定左右逢源,四方交好。”

  “每到大厦将倾之时,往往最先倒戈,并无死守殉主之心。”

  唐检冷哼一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高楷笑了笑:“世上无千年王朝,却有千年世家,管中窥豹,可知其等生存延绵之智慧。”

  话音刚落,果然见得南门轰然一声大开,吊桥放落。

  千余守卒个个跪地迎接,口称愿降。

  高楷一夹马腹,便要起行。

  杨烨连忙劝阻:“主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可轻涉险境。”

  “无碍!”高楷摇头一笑,“有敬德、光焰为我前锋,儿郎们为我护翼,有何可惧?”

  他跨过护城河,进南门,早有一人身穿绯红官袍,叉手侍立。

  “下官杜御,拜见秦国公!”

  高楷看他一眼,见他头顶青气成云,红光点点,不由暗赞:倒是一员封疆大吏。

  “起来吧!”

  “谢秦国公!”杜御不卑不亢。

  高楷笑道:“杜刺史深明大义,使城中百姓免于战火,不失为天下表率。”

  “便官居原职,仍为邠州刺史,抚境安民。”

  “遵令!”杜御面露喜色。

  心中暗思:秦国公果然仁德,善待降臣。我杜氏正可转投明主,为秦国公效力。

  至于齐王董澄,不过明日黄花,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高楷勉励一番,随即踏入县衙,朗声道:“新平已得,还请杜刺史书写檄文,劝说其余三县来降。”

  “微臣自当奉命!”杜御毫不推辞,当即一挥而就。

  不出两日,诸县皆上表归附,邠州平定。

  李光焰建言道:“主上,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邠州既得,正可率轻骑,一鼓作气直奔雍州,兵围长安。”

  高楷颔首:“传我军令,大飨士卒,稍后立即骑兵,沿泾水南下,经奉天,过咸阳,直取长安。”

  “得令!”众人轰然应诺。

  ……

  话分两头,岐州、雍县。

  城楼之上,王宗仁远望城外连绵大军,面沉如水。

  “祁山道、陈仓道二路奇兵如何了?”

  陆纪览拱手道:“禀大将军,两路奇兵正如预料之中,逼近目的地。”

  “祁山道一路,已沿渭水逆流,至上邽城外。”

  “陈仓道一路,经秦岭栈道,已然接近黄花县。”

  “途中可曾遇到伏兵?”王宗仁询问。

  “不曾。”陆纪览摇头,“两路潜行,皆是顺畅。”

  王宗仁默然不语,心中却是纳闷:高楷麾下奉宸司校尉,遍布邻近诸道。

  怎会毫无所觉?

  依他设想,两路奇兵扮作渔民、商贾,即便不被人看破,也会遭到盘查。

  如今却顺风顺水,反倒叫人惊疑。

  正思量时,忽闻一声低呼:“秦国公竟不在军中?”

  王宗仁循声望去,浓眉一拧:“许晋,你如何得知?”

  许晋一五一十道:“下官曾有耳闻,秦国公每逢大战,必定身先士卒,抑或于阵前指挥,绝不会缩在后头。”

  “如今,下官百般探查,却未见秦国公身影。”

  陆纪览不以为然:“兴许高楷疲倦,于帐中休息。”

  “绝无可能!”许晋断然否决,“主帅为三军之表率,秦国公久经沙场,怎会不知?”

  “何况,这数日以来,我仔细观察,高军兵马调动,颇为迟滞,围而不攻,并不见士气激昂,反而一派平静。”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我料秦国公必定不在军中。”

  陆纪览迷惑不解:“高楷不在军中,却在何处?”

  王宗仁陡然想起一事,面色大变:“高楷必定兵分两路,图谋他州。”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