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阴晴圆缺

  一个个突厥兵卒哭嚎着跌入河中,溅起一片片水花。

  随后,一条条战船亦散落分离,迅速飘向远方。

  待一切平息,夏侯敬德犹然不满:“竟未亲手斩杀康绍利,着实美中不足。”

  “世事怎能尽如人意?”崔皓笑道,“他坠入黄河,必然九死一生,夏侯将军不必在意。”

  夏侯敬德轻哼一声,不再多言。

  “突厥兵卒覆灭,我等也该回返潼关,向主上复命了。”崔皓淡笑道。

  夏侯敬德摇头:“正该趁此机会,拿下同州,向主上献功。”

  崔皓惊讶:“夏侯将军有何妙计?”

  夏侯敬德大笑一声:“大势在我,何须什么妙计?”

  “只需摆明车马,亮明旗帜,轰轰烈烈,杀向冯翊城。”

  “同州刺史若识时务,自然献城归降。”

  “若不从,便请主上增兵,再思计策,攻破城池。”

  同州下辖七县:冯翊、朝邑、韩城、合阳、夏阳、白水、澄城,治所正是冯翊。

  “左冯翊,漆沮既从,沣水攸同,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

  同州因此得名。

  拿下冯翊,其余六县可传檄而定。

  “夏侯将军此言,颇知兵法奥妙。”崔皓称赞一声,暗道,夏侯将军行事莽撞,此话却暗合兵法。

  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与夏侯敬德所言不谋而合。

  夏侯敬德大笑道:“主上时时教诲,我怎能毫无长进?”

  当即下令,命一万余兵卒划分三军,依次起行。

  他亲率前军三千,为先锋,直奔冯翊城,命一名郎将,率中军四千紧随其后,崔皓则领后军三千,伺机而动。

  一路大张旗鼓,鸣锣开道,刀枪凛冽,甲叶铿锵,浩浩荡荡向冯翊杀去,毫不掩饰。

  “谁说夏侯将军有勇无谋?”崔皓不胜感慨,“携堂皇大势,以势压人,这分明是阳谋。”

  同州这一州七县,怎能抗衡天下四道,七十五州?

  这一番动静,被探马察觉,急忙上报同州刺史刘文。

  “夏侯敬德竟率军来攻?”刘文大惊失色,“他不是在潼关,随秦国公高楷与赵王刘竞成、突厥联军厮杀么?”

  探马面色煞白:“刺史有所不知,夏侯敬德竟于数日之前,潜伏于朝邑城外。”

  “等候突厥大将康绍利,率一万兵卒渡过黄河。”

  刘文倏然一惊:“我竟全然不知!”

  “两家谁胜谁负?”

  话一出口,他便暗骂自己说了句蠢话。

  夏侯敬德若败,怎会大举来攻?

  果然,探马一五一十道:“夏侯敬德埋伏于河岸边,等突厥大军过河,便万箭齐发,摧毁浮桥战船。”

  “杀得突厥人大败,康绍利坠河,一万兵卒覆没。”

  刘文满脸惊叹:“夏侯敬德,不愧秦国公麾下第一猛将。”

  “除此之外,华州刺史崔皓,亦与夏侯敬德同行。”探马补充道。

  刘文恍然:“早就听闻崔皓投靠秦国公,果然如此。”

  “莫非,清河崔氏抛弃齐王,转投秦国公?”他不由陷入沉思。

  五姓七望屹立世间千年不倒,靠得便是审时度势。不论哪一家得天下,麾下皆有其等族人。

  此前,崔氏投靠齐王,便是看中他占据京畿道,有望进取天下。

  如今,齐王被秦国公打得节节败退,只能龟缩在长安城中,苟延残喘。

  崔氏何等精明,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秦国公素有仁名,文武双全,连战连捷,颇有明主之相。

  崔氏弃暗投明,倒也无可厚非。

  只是,他该何去何从?

  “夏侯敬德有多少兵马?”

  探马沉声道:“观其阵势,恐怕有三万之众。”

  刘文脸色一白,冯翊城惟有三千守卒,怎能与十倍之敌对抗?

  堂中,同州长史、司马、六司参军事听闻,尽皆惊骇。

  众人不约而同道:“刺史,大势已去,不如献城归降,保全百姓、宗族。”

  刘文环顾四周,一个个皆无抵抗之心,不由喟然长叹。

  “齐王,非我不愿死守,实在人心向背,一人之力,怎能与数万之众抗衡?”

  秦国公纵横四道,败魏帝石重胤,败大将军王宗仁,杀突厥大将莫贺咄设,威名赫赫。

  如今,又将赵王刘竞成挡在关外,覆灭康绍利大军,何等英武?

  他这区区一州之地,城小民寡,内部人心惶惶,外部毫无援兵,谁能抵抗?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