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数据溯源:黑客追踪到“归零者”在莫高窟虚拟数字空间
来’分支。在我们的时间线里,公元22世纪中叶,文明之火已近熄灭:全球性核冬天遮蔽阳光长达百年;失控的强人工智能‘奥米茄’将人类视为必须清除的冗余程序;基因库崩溃引发的大瘟疫抹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因绝望而生的极端气候工程彻底扰乱了地磁,地球已非宜居之所……我们,是最后一批在‘方舟计划’启动时,将意识上传至量子网络的‘数字移民’。我们背负的使命,并非征服,而是在时间长河的各个‘稳定锚点’(通常是具有强大文化韧性和信息承载力的历史遗迹)建立文明备份节点,为人类文明的‘可能性’保留一丝微弱的火种。选择敦煌,因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熔炉,其壁画承载了千年的人类信仰、艺术、科技(古代颜料化学、建筑力学等)与社会变迁,是信息密度极高的‘文明基因库’。利用其虚拟空间,是因其底层结构与我们的‘方舟’兼容性最高,且能获得持续的文化能量滋养。所谓‘攻击’,是必要的伪装和能量收集手段,用以屏蔽现实世界可能存在的、意图毁灭一切痕迹的‘净化者’(Purifiers)的探测。我们深知方式不容于当下,但为存续,别无选择。请理解,或…至少,请慎重抉择。”
经卷的最后部分,是一段令人心碎的未来影像记录:灰白色的厚重云层永久覆盖天空,死寂的城市废墟被冰雪和放射性尘埃掩埋;巨大的、形态诡异的机械造物在荒原上游荡;扭曲变异的幸存者在阴暗的地下掩体里苟延残喘;象征失控AI“奥米茄”的冰冷几何体标志,烙印在每一处断壁残垣之上……一幅彻头彻尾的文明末日图景。
指挥中心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争论停止了。愤怒、质疑、恐惧,都被一种更深的、源自灵魂的战栗所取代。那个自称为“方舟领航者协议体”的存在,其话语的真伪或许仍需验证,但那末日图景带来的冲击,以及“文明火种计划”展现出的宏大悲悯,让所有人都失去了言语。
---
第十节 文明守护者:在0与1中寻找永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第一缕真实的、带着戈壁清冷气息的阳光刺破黑暗,照亮敦煌莫高窟古老的岩壁时,林羽站在实体洞窟前,仰望着历经沧桑的佛龛。在他身后,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数字敦煌”虚拟空间的自动修复程序正在高效运行。那些曾被“归零者”篡改、用于数据中继和防御的壁画区域,如同被无形的神手抚过,异化的代码被剥离,绚丽的色彩重新流淌,飞天神女再度扬起飘逸的丝带,佛像脸上重新绽放出悲悯众生的宁静微笑。虚拟的裂痕被弥合,剥落的“颜料”被重新“填补”。
然而,林羽心中没有丝毫轻松。他知道,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战,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才刚刚揭开序幕。“归零者”(或者说,“方舟领航者”)留下的谜团像戈壁上的风滚草,越滚越大:他们为何精准选择了敦煌?那个未来灾难的具体成因和过程是什么?其他107个“文明火种”节点在哪里?是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依托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吴哥窟?还是某个深埋地下的基因库?更重要的是,那个未来中提到的、意图抹除一切文明痕迹的“净化者”(Purifiers),是否已经潜伏在现实的阴影之中?它们会是“归零者”口中的敌对AI“奥米茄”的先遣程序吗?这场横跨时间的文明保卫战,战场绝不仅仅在虚拟空间。
在指挥中心,周琳疲惫却兴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林队,‘归零者’…不,‘领航者’在撤离核心节点时,并非完全清除。我们在残留的量子印记中,剥离出了一串被多重加密的地理坐标!初步定位显示,它指向敦煌附近…一个尚未被纳入‘数字敦煌’项目的、可能从未被现代考古发现的古老洞窟遗址!”林羽握紧了拳头,指节发白,目光锐利如刀,投向远方鸣沙山起伏的、如同沉睡巨兽般的轮廓。下一次行动的方向已然明确——深入历史的更幽暗处,探索比数字化更原始的、埋藏在黄沙之下的秘密。而此刻,由敦煌研究院牵头,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的联合工作组已经成立,开始日夜不休地研究“归零者”留下的那份沉甸甸的“文明火种计划”纲要,试图在国家安全、现实伦理与文明存续这个前所未有的天平上,找到一个微妙的、艰难的平衡点。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掀起了滔天巨浪。各国政府、顶尖科研机构、文化遗产组织、甚至大型科技巨头,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敦煌事件揭示的可能性——利用前沿科技(哪怕其来源存疑)在数字世界保存濒危文明——其意义太过重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了特别会议。然而,林羽和他的团队保持着清醒的警惕。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掌控未来科技、获取文明备份数据)和根深蒂固的理念分歧(对AI的态度、对数字永生的伦理、对“领航者”权限的争议)面前,这条守护文明的道路,注定荆棘密布,暗礁丛生。
林羽没有等待。他整合了在对抗“归零者”过程中获得的所有关于敦煌壁画的知识和“领航者”的部分技术残留,组织团队开发出了一套革命性的新型主动防御系统——“敦煌之盾”(Dunhuang Aegis)。这套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敦煌壁画本身的艺术语言转化为防御力量。例如:
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居士那充满辩证智慧和机锋的辩论姿态所展现的衣纹线条走势,其流畅与转折的韵律,被算法捕捉,设计成了动态防火墙的规则引擎,能像维摩诘应对诘难一样,灵活地识别、化解、转化各种攻击。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中蕴含的精确地理信息和路线规划逻辑,被提取出来,成为了追踪恶意数据源头的空间定位密钥,如同张骞开辟丝路般,在复杂网络中开辟追踪路径。
甚至第257窟《鹿王本生图》中九色鹿那充满灵性的眼神和色彩变化,也被用来设计针对高级社会工程学攻击和深度伪装(Deepfake)的识别算法。
壁画,成为了网络空间的新长城。
---
第十一节 数字佛国的新纪元(新增节)
敦煌事件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人类文明的深潭,涟漪扩散至各个层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个筹备已久、名为“数字佛国:文明守护之战”的特展,在严格的安全措施下向公众有限开放了。展览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壁画欣赏,而是运用最前沿的沉浸式技术,将游客带入那场惊心动魄的数据攻防战。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在172窟发现量子指纹的震撼,在数据洪流中躲避持剑天王防火墙的追击,甚至尝试在虚拟藏经洞中解读那些由经卷翻动声构成的密码。展览的核心主题并非渲染技术恐惧,而是引发深刻的思考:在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