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淡泊名利

  孟之祥沉声喝道:“若一时疏忽,丢失江油关,高军便可绕过剑门关,长驱直入,攻取成都。”

  “怎能大意?”

  “微臣举荐果毅郎将何重贵,率三千兵卒,守御江油关。”

  “可保成都万无一失。”

  崔鸿渐讽刺道:“何重建不通军事,此前领兵攻取利州,却死在葭萌关下,全军覆没。”

  “大王并未罪及家眷,已是宽仁。”

  “孟之祥,你举荐何重贵,是何居心?”

  这何重贵,正是何重建亲弟。

  孟之祥冷声道:“何郎将颇擅统军,远胜兄长,必能镇守江油关。”

  “我一片忠心,皆为蜀国考虑,天地可鉴。”

  崔鸿渐嗤笑一声:“孟、何两家世代交好,为成都大族,蜀国谁人不知?”

  “你所言所行,分明私心作祟,却还振振有词,可笑!”

  “你……”孟之祥大怒,两人再度争吵。

  “够了!”张常逊烦不胜烦,“便以裴行基为将,领两万兵卒,助梓州刺史守城。”

  “何重贵率三千兵卒,镇守江油关。”

  “休要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话音落下,他一甩长袖,直往后宫去了。

  孟之祥、崔鸿渐各自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另一头,张常逊请来承影道人,问道:“道长,高楷领兵来攻,国中纷乱,孤该如何是好?”

  承影道人不答反问:“敢问大王,可有誓死抵抗之心?”

  张常逊摇头:“若高楷有容人之量,我愿献城归降,以免徒增死伤。”

  承影道人郑重道:“贫道受先王之恩,必定护佑大王周全。”

  “至于国中其他人,生死有命,祸福自召。”

  张常逊拧眉:“道长既有法力神通,何不出手劝阻,叫孟长史、崔司马化干戈为玉帛,重修旧好?”

  “破镜难圆,何况于人?”承影道人摇头失笑,“此二人各有抱负,不愿投降他人,大权旁落。”

  “大王独善自身便是,莫要牵涉其中。”

  张常逊颔首:“道长之言,孤自当听从。”

  “贫道告退!”承影道人欣慰一笑,一步迈出大殿,飞身上了顶楼。

  放眼望去,成都繁盛之景,历历在目。

  “可惜,这大好山河,过不多久,便要落入他人手中。”承影道人喃喃自语。

  大王性子仁弱,若在太平盛世,或可为一方守成之主。

  然而,偏偏生在这大争之世,稍有不慎便国破家亡,身死族灭。

  我只能设法保全大王,至于蜀国文武,心有不甘,便叫他们自作自受。

  想到这,他拔开葫芦嘴,饮一口酒,笑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梁州,南郑城。

  “主上,剑州传来军情,元刺史困于剑门关外,一筹莫展。”唐检禀报道。

  高楷微微点头,这在他意料之中。

  “剑门关守将是何人?”

  唐检回言:“此人名为严光远,久经沙场,曾是蜀国先王爱将。”

  “为人谨慎,率领三万大军,一心据守剑门关。”

  “元刺史三次佯攻,皆无功而返。”

  高楷若有所思,蜀国虽然人口繁盛,却至多十万兵卒。

  张常逊却委任老将领三万人,驻守剑门关,可见重视。

  以剑门关之险峻,纵然十万大军强攻,也难以拿下。

  想了想,高楷问道:“米仓道、水道这两路兵马,情形如何?”

  “米仓道一路,哥舒将军,徐司马,正分兵攻打梓州盐亭、永泰两县。”唐检一五一十道。

  “水道一路,段刺史、马将军正沿长江逆流而上,预备夺取泸州泸川城。”

  高楷颔首,这都在计划之中。

  “梓州、泸州守将为何人?”

  唐检回言:“梓州守将为裴行基,麾下两万兵卒。”

  “泸州由刺史韦适、领两万兵卒镇守,此人出身京兆韦氏,曾是蜀国先王长史。”

  “裴行基?”高楷眸光一闪,“倒是老熟人了。”

  “梓州、泸州,再加上剑门关,拢共七万兵马,张常逊此次着实应对迅速。”

  唐检点了点头:“据闻,蜀王并无进取天下之心,麾下长史孟之祥、司马崔鸿渐等一众文武大臣,却心有不甘。”

  高楷笑了笑:“孟之祥出身成都大族,崔鸿渐、韦适出身博陵崔氏、京兆韦氏,严光远出身剑州、裴行基来自京畿道。”

 &em

上一页下一页